预防接种是避免孩子患有重大疾病的一道防线,是孩子应享有的权利,但是无论襁褓中的婴儿还是咿呀学语的幼童都不会为自己主动争取这个权利,因此作为孩子第一监护人的父母,除了提供衣食等基本条件外,为其进行预防接种是应尽的义务。预防接种更是避免流行病爆发和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国家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儿童接种免疫规划内疫苗全部免费。为避免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父母为孩子进行免疫接种是不可推卸的责任。“预防接种——孩子的权利,社会的责任”!
特邀专家解读:
1、小疫苗,大健康!——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疫苗评价室 安志杰主任
/upload/kindeditor/file/20150612/20150612151227_1464.ppt
2、疫苗质量监管——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 沈琦所长
/upload/kindeditor/file/20150612/20150612155923_4814.ppt
3、疫苗的安全使用——北京世纪坛医院 孙路路主任
/upload/kindeditor/file/20150612/20150612155641_2451.ppt
预防接种答疑解惑
1、Q:什么是预防接种?
A: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微生物毒素、人和动物的血清及组织等制成,临床可作为预防、治疗和诊断之用。预防接种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如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接种麻疹疫苗能预防麻疹。
2、Q:为什么要接受预防接种?
A:婴儿出生后,可从母亲体内获得一定的抵抗传染病的能力,但随着月龄的增长,抵抗力会逐渐减弱或消失,孩子就容易受一些传染病的传染。为了提高儿童抵抗传染病的能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就需要有计划的按时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保护儿童健康地成长。
3、Q:如何办理预防接种证?
A:(1)在宝宝出生后1个月内,需要带好宝宝的户口簿、出生证以及出生时在出生医院接种的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卡,到居住地疫苗接种工作的预防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家长在办理预防接种手续时,必须把可靠的通讯住址和联系电话告诉医务人员,以便联系。
(2)在外地出生但在本市居住的孩子,也应尽快到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让孩子尽快的补种各种疫苗。若在原地区已接种过疫苗,应带上原来的预防接种证,根据已接种过的疫苗,安排补种未种的疫苗。
(3)如果您孩子的居住地发生迁移,请及时到原居住地的预防接种门诊办理转出手续,并主动向新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出示接种证,以保证您孩子预防接种的连续与完整。
4、Q:办理预防接种证有什么作用?
A:预防接种证是您的孩子预防接种的永久记录和入园、入学、出国的有效证明。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园入学手续时均要查验本证,请妥善保存。
5、Q:如何完成预防接种?
A:预防接种时必须携带预防接种证,并按预约日期到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完成接种。医务人员应在预防接种证上记录接种日期等相关信息,避免发生错种、漏种和重种。
6、Q:接种疫苗需要花钱吗?
A:预防接种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依照政府规定免费接种的,第二类疫苗是由您自愿接种并自行承担费用的。
7、Q:所有疫苗都必须要接种吗?
A:第一类疫苗必须全部接种。有些疫苗需连续多次接种才有效,如有漏种要及时与预防接种门诊联系安排补种,否则将影响疫苗效力。第一类疫苗的漏种还将对孩子入园、入学产生影响,请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8、Q:哪些情况下应暂缓预防接种?
A:(1)患传染病后正处于恢复期或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又未过检疫期的儿童不宜打预防针。若此时打预防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或使原有病情加重。
(2)正在患感冒或因各种疾病引起发热的小儿,若打预防针,会使体温升高,诱发或加重疾病。
(3)有哮喘、湿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体质的小儿,打预防针后易发生过敏反应,特别是打麻疹活疫苗,或百、白、破混合制剂等致敏源较强的预防针,更易产生过敏反应;对有癫痫和惊厥史的患儿打预防针,尤其是打乙脑或百白破混合制剂的,易使儿童发生晕厥、抽风和休克等;有严重佝偻病的孩子不宜服用脊灰疫苗。
(4)患急慢性肾脏病、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化脓性皮肤病、化脓性中耳炎的小儿,打预防针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而影响病儿的康复。但需要指出的是,小儿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只要心脏功能好,可以打预防针。
(5)预防接种期间,若小儿正处于不舒服,有呕吐、腹泻和咳嗽等症状时,可暂时不打预防针,待症状好转后再补打。
(6)近一个月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者也不易接种。待以上疾病恢复正常后,即可进行常规接种,如发现孩子有免疫缺陷时,不能进行任何预防接种。
9、Q:预防接种后会产生反应吗?
A: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由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预防接种后绝大多数人可获得了对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但是疫苗毕竟是异种物质,少数人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在这些反应中,绝大多数的是一般反应,反应较轻的不需处理,2-3天可自行恢复;反应较重的可单纯对症治疗,如降温或局部热敷等。极个别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这可能与疫苗种类有一定的联系,也可能与受种者体质有密切关系,过敏体质者或免疫缺陷者往往更容易发生,需及时去医院诊治,一般会很快痊愈。
10、Q:哪些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下列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